《史记》中记载姜子牙活了139岁,这显然不合常理。从近年的考据来看,姜子牙更可能是西北大部落的首领。他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,而在当时,十几岁便成婚是普遍现象。姜子牙大约在三十岁左右结识周文王。根据史书记载,周文王卒于“归周九年”,而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时,周武王年仅四十多岁。史书描绘姜子牙在战场上如雄鹰般冲锋陷阵,这一形象显然与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完全不符。因此,姜子牙在牧野之战时应当仍处于壮年。此战之后,他转向东方,击败了商的属国西莱,建立齐国,并治理多年,政绩显著。据史载,周康王六年(公元前1015年)姜子牙去世,距建国已有三十余年。
关于姜子牙的年龄,学者们普遍认为不可能太大。若以周代平均寿命来看,六七十岁已属高寿。推算下来,姜子牙初遇周文王时应不足三十岁,最多三十多岁。再结合他女儿嫁给周武王的情况,姜子牙与周武王的年龄差大约十岁左右,甚至可能更小,而肯定比周文王年轻得多。《史记》称周文王寿九十六,周武王九十三,这显然过于夸张。结合史料推理,周武王去世时,其子周成王尚未成年,但也不至于是孩童,年龄应接近二十岁。因此,周武王的寿命不可能超过五十岁,而周文王顶多七十岁左右。至于姜子牙,他的确长寿,可能活到九十岁左右,但绝无可能达到《史记》所言的一百三十九岁。
展开剩余67%关于武王的在位时间,历代文献记载差异极大。有的说十几年,有的甚至认为有数十年。但从史实来看,成王幼年即位,由周公旦摄政七年,如果武王在位过久,就很难解释为何成王还需要托孤。更重要的是,武王去世时仍有几位年幼的弟弟尚未成年,这也表明他本人不可能活到六七十岁。利簋的出土,为牧野之战的时间提供了精准定位,也对后续历史事件作出了校准。若以此推算,部分文献中武王的在位时间,与其子女年龄情况明显冲突。
姜子牙在当时也育有多个子女,除了长子吕伋和长女邑姜外,还有三子丘穆公等人。通过这些子女的年龄差来看,可以推测姜子牙在结识文王时正值生育高峰期。比如,康王六年吕伋大约三十八岁,由此推算,姜子牙即便与子女之间年龄差达到六十岁,也不过九十八岁。实际上,根据他诸子出生的时间,姜子牙与长子吕伋的年龄差应更小。值得注意的是,吕伋的弟弟丘康公后来还代替父兄镇守齐国,可见姜子牙子嗣众多,且分布于相对合理的年龄区间。
另一方面,从周文王的家族情况来看,他的几个弟弟在成王初期仍然活跃,说明他们并未年迈;文王晚年也仍有幼子在世。再加上周公旦之子伯禽在“三监之乱”时尚未成年,更能证明周文王并未活到九十多岁,否则这些年幼子嗣的情况将难以解释。因此,史书上关于寿命的夸大,很可能是出于政治需要或传抄过程中的误差。然而,子女年龄与家族延续情况却更具真实性,可以作为校正历史的重要依据。
以此观之,武王的几个儿子在他去世时尚年幼,尤其是成王和唐叔虞(晋国始祖),在周公摄政期间仍属少年。如果武王真的在位几十年,那他不可能留下这么多年幼的子嗣。因此,更合理的推测是:武王在牧野之战后不久便去世,姜子牙则以九十岁左右的寿命善终,远非传说中的百三十九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同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